推广 热搜:

草长莺飞2月天的全诗和讲解

   日期:2024-04-08     来源:www.sameiju.com    浏览:491    
文章简介:“草长莺飞2月天”一句描绘了春季的景象。草木长势蓬勃,黄莺在空中飞翔,展示了春季的生机和活力。

“草长莺飞2月天”一句描绘了春季的景象。草木长势蓬勃,黄莺在空中飞翔,展示了春季的生机和活力。这句诗是源于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村居》讲述的是诗人高鼎在乡间任教时见到的如此一幅充满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的画面。

草长莺飞2月天的全诗和讲解

高鼎《村居》原文

草长莺飞2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爱抚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季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似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译文

阴历2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日渐发芽成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仿佛在轻轻地爱抚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好似烟雾般凝集着。杨柳好像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的创作背景(背景故事)

早春2月,清代诗人高鼎看到他所居住的村庄周围,嫩绿的草铺满了田野。黄莺在天上自由地翻飞,村外河边的堤岸上成排的杨柳树,婆娑起舞,姿态万千,仿佛迷醉在春烟蒙蒙的景色之中。诗人高鼎开心地看着眼前这所有,竟被江南衣村那浓浓的春意和生机勃勃的景象陶醉了。 就在诗人赏析这盎然春意的时候,一群纯真无邪活泼的儿童背着书包,嘴里唱着歌儿,蹦蹦跳跳地放学回家了。回家后,他们把书包一放,又飞也似的跑到野外,到田野里去放风筝了。这个时候,风筝在天空中凌风翔舞,飘忽不停,时上时下。

此刻,诗人想到春季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生机,孩子们的欢笑也反衬了春光的无限美妙。于是,他立刻回到家,激情难抑,把他的所见所闻,挥笔写就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2月早春诗。

此时,高鼎隐居南方乡村,有感于早春2月田园之美,即兴写下此诗,表达了对于村居生活的喜欢,对于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2月的春季,草儿日渐成长,莺儿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季的云烟岚气里。这是写“2月之美景”。“2月之美景”,不但有“草长莺飞”,还有“拂堤杨柳”,还有“春烟”。一个“醉”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春烟”,都是“醉”的具体表达。“草长莺飞2月天”,化用了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句子,“暮春3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村里的儿童放学后,早早回到家;赶忙趁着春风,跑去外面放风筝。这是写“2月之童趣”。在“2月之美景”的影响下,“2月之童趣”也抑制不住地上演了。“归来早”“忙趁”二处,道出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儿童急于放风筝的情形。“放纸鸢”,是儿童表达对春季喜欢的一种独特方法,也是对“2月之美景”的一种生动回话。

整首诗皆为名句,是为2月早春诗中的名篇佳作。然其绝妙之处在于后二句的“写人”,假如一味写2月春景,未免落入俗套,然儿童一出,春意自来,春意自现,春意自活,一下子就将整首诗写活了,实在高妙至极。

作者介绍

据《行状》,高鼎生于道光八年(1828),卒于光绪六年(1880),《清人别集总目》(李灵年、杨忠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柯愈春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江庆柏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等工具书均据以著录其生卒年。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选录“出色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时没看到有关材料,误将高鼎置于龚自珍(1792—1841)之前,这是修订时应当更正过来的。

高鼎的一生,可以说是颇为不幸的。他自幼家境贫寒,爸爸高坤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做鹾务(即盐务)司会计,后因病归家,长期卧床,妈妈孙氏身体也不好,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小九岁的妹妹要养活,没余钱供他念书。他十五岁起在一家门店学做业务,念书全靠自学和家教。十六岁爸爸过世,二十一岁妈妈过世,高鼎从此只得与妹妹相依为命。

高鼎一生历程的最重大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此后,他除去回过几次杭州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宁波教书。四十二岁那年,他娶了宁波的一个哑女鲍氏为继室,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同年,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份榷署(掌管过境贸易的机构)的文书工作,月俸四金,自此生活才稍稍宽裕了一点。

光绪五年(1879),体弱多病的高鼎在李圭等友人的帮忙下完成了生活中最后一件大事——为孙麟刊行了他的诗集《秋啸堂稿》。次年春,高鼎不幸身染湿热,“顶踵浮肿,痰喘,夙疾加甚,且咳血”,是年10月10日(公历11月12日)病逝于宁波。

高鼎去世后,留下的诗作有2715首之多。李圭约请高鼎的另一位友人金遗从中甄选出1080首,编为四卷,又以文31篇附后,于光绪八年(1882)刊成印行,卷首有黄福楙《序》、金遗《序》、李圭《行状》,卷末有捐刊姓氏及李圭《跋》,这就是大家今天能见到的《拙吾诗文稿》。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