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19年初中语文要点总结整理

   日期:2024-06-01     来源:www.huiyumi.com    浏览:782    
文章简介:记叙文 1.六要点: 人物、时间、地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记叙文

1.六要点: 人物、时间、地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址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5.划分:按事件的进步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法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

7.语言的特征: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怎么样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用途: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块,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进步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用途:使文章脉络了解,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用途:防止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因为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譬如:回忆往事)用途: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办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含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相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历程与××心理状况、××思想性格等状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进了情节的进步。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办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类型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用途: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见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用途: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点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用途: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氛围,加大渲染力,引起联想成效。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有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块。用途:增强语言气势,加大表达成效,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讲理,可把道理讲解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有关的事物来代替。用途: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成效。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成效,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用途:烘托氛围,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有关的短语或句子。用途: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步伐感强,具备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汇或句子。反复的类型: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汇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汇。
9.设问:为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用途:提醒大家考虑,有些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一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一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升语言表达成效,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有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类型:特点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汇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法加大表达成效。有些讽刺揭露,有些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把握记叙文的要点,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啥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哪种人。

把握重点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何要写这类人、事。

剖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征及表现形式。学会以下划分段落的方法:

以时空变化划分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进步的阶段来划分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剖析、评论,表明我们的看法、立场、态度、怎么看和倡导的一种文体。

1.特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法,可兼用其它表达方法;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看法或倡导;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看法或倡导。 

2.要点: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看法、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些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办法。论证有总结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看法、说明其看法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看法)。

4.结构 :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剖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  

5.办法 :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看法。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用形象的比喻来讲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法,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释说明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架构、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意思、特征、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需要,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种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语言的特征:首要条件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容易见到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根据事理进步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用适合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成效,说明了解,使读者一清二楚,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方法。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讲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益于全方位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点。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容易见到的说明办法:举例子、打比方、下概念、列图表、解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数字

考试试题分析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一同特征。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征的题目,必须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譬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卷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征,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事理,像如此的例子文章中还有不少。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有哪些用途基本同上。

字词用途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什么用途?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汇?C、加点词汇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总是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征答卷。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卷中比较二者有什么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大家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或者加“假如去掉了就与实质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剖析

1、结合说明办法谈

规范性的答卷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办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点或事理),使说明……(用途:参考试前面说明办法,明确其用途)

2、结合表达方法谈

从这个角度剖析说明文的写法,答卷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除去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依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法)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用途

这种题目答卷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用途: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有哪些用途。

(2)结合说明办法谈:通过……的说明办法,如何地说明了……(事物特点或事理),使说明……(用途)。

考试知识点之1、说明对象

考查种类: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由于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试知识点之2、说明对象的特点

[种类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点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字句(譬如:运用了说明办法的语句、中心句)

[种类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点

对策:剖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第一,第二,还,也,除此之外”等词汇

考试知识点之3、说明办法

[种类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办法

对策:知道容易见到的说明办法(举例子、分类别、下概念、摹状貌、作解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剖析判断。

[种类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办法,简要说明它有哪些用途?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办法,再依据下列说明办法有哪些用途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叫人信服。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分类别:帮助读者学会特点,头绪分明,条理了解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对事物的特点(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办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6、下概念: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点(或事理)。

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了解,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的事物解释说明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清二楚的认知事物的特点。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8、引使用方法:用引用的办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有哪些用途。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点(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解释:对事物的特点(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讲解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征。)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用途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用途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用途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闻、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用途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有哪些用途。)

考试知识点之4、说明顺序

[种类]:本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用途?

对策:1、知道说明顺序的基本知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架构,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进步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缘由——结果、现象——本质、特点——作用与功效、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学会答卷格式:本文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字或说明的事理。若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可以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试知识点之5、说明语言

[种类1]:加点字词有什么用途?/"××"词好在哪儿?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征答卷,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可以激起读者的兴趣(符合实质状况,具备科学性)。

[种类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汇?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能+(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汇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什么改变,与不符合实质。

【格式】动词:不可以。由于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可以。由于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很只有、一般、可能、有时、一般等):不可以。由于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状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如果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种类3]:限制性词汇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目。+(3)若删去,原来哪种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质,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卷模式:不可以删。由于"××"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种类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征的词句,并领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用途。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用限制性词汇的句子。

[种类5]:指示代词的意思种类:指示代词如“这类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近期的一句话。有时应该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一同特征。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征的题目,必须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譬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征,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有哪些用途基本同上。)

[种类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何?

不可以。由于(1)与大家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状况而定)的规律不同;(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类词是递进关系,一环扣一环,不可以互换;(4)这类词汇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可以体现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含;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含;以别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综合起来构建的叫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含景、情、境三个方面。答卷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卷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示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我们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我们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打造的环境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比如孤寂冷清、安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征和情调。

③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譬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为何而“感伤”。

答卷示例: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剖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漂亮的初春景象:春季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理。

2、第二种模式 剖析方法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提问变体:请剖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诗人是如何抒发我们的情感的?有什么成效?

答卷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结合诗句阐释为何是用了这种手法。

此手法如何有效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卷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成效?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3、第三种模式 剖析语言特点

提问方法: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变体:请剖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卷步骤: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点。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剖析这种特点。

指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卷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请剖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答:此诗语言特征是清爽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由于它惊扰了自己思念老公的美梦。如此很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老公的思念之情。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何?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儿?

解答剖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需要品味这类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卷时不可以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剖析。

答卷步骤:

讲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卷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觉得,“看”字看上去平时,事实上很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赞同。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大家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法:某词是全诗的重点,为何?

解答剖析:古诗很讲究构思,总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总是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卷步骤:

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有哪些用途。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有哪些用途考虑。

答卷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哪个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重点,“折柳”含义是什么?你是不是赞同“重点”之说,为何?

答:“折柳”的含义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重点.

6、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卷步骤:

(1)诗歌各句(或有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方法

(3)抒发什么情感

答卷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剖析下阙的内容,与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由于没什么特别的表达方法,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7、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法: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时候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征的评论语,需要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合理,然后说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种题型只不过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剖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方法,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适合的表述。

答卷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卷

答卷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剖析;说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字

答卷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作简要说明

剖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非常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点,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气质,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法: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需要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剖析评价。

答卷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含作家作品的背景常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应该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剖析,又有具体剖析。表述时应该注意条理了解,层次分明。

答卷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征,并作简要剖析。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一同点,不需要剖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能,当然假如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需要剖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卷时,要根据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羞涩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补充:

(一)某句话在文中有哪些用途: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氛围(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有哪些用途:(1)它本身有哪些用途;(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如此的题目,句子中总是有一个词汇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办法。答卷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能了。
(四)容易见到写作办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直接描写、扬抑。

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用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质,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用途:第一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第二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用途:突出本体的××特点。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用途: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点。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用途: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征及内在乎义,再对事物予以一定、褒扬,用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愈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办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征愈加鲜明、突出。
伏笔和铺垫:用途: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用途: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前凸后翘,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像:在原有些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用途: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同意美的陶冶。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