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不少已经成了“电子孩子”、“遥控专家”,与自然和人接触的机会愈加少。国际儿童游戏权力协会日前推荐了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32件事,并提醒父母,玩沙子、打水仗、爬树等“古老”的游戏,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些看上去“原始”的活动,是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社会生活技能的要紧媒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历程的“要紧任务”。
自娱自乐。包含用手和脚作画、用花瓣制作香水、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在院子挖个洞穴。自娱自乐是一种要紧的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考虑、探究,学习解决困难,不只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娱乐方法和自立能力,还有很多创造之举。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自娱自乐的时间,别在孩子一个人玩耍时指手画脚。
手工制作。包含制作一个泥雕、做一个风筝、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儿童都是小创造家,这类实践不只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提升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不少常识。
同伴交往。包含和人小小地打一架、自己组织一次野餐。孩子们在一块玩耍,难免会有摩擦。所谓不打不相识,不少孩子认识伙伴都是从一场小架开始的。这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表现,是进入社会之前,与人交往的“预演”,是孩子交流能力和独立能力的一种训练。自己组织野餐的过程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办事能力。
亲子互动。为爸爸妈妈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做面包、烘蛋糕。父母不必每件事亲力亲为,以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觉得父母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日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可以让孩子洗袜子、端洗脚水等,让孩子不断领会爸爸妈妈的辛苦和爱、提升自理能力、掌握关爱其他人。
亲近自然。包含采集青蛙卵、采草莓、在院子里露营、认出5种鸟类、在公园找10种不一样的叶子、捉小虫子、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堆雪人。大自然是孩子们学习、体验、察看、探索的最好场合,在这里,他们的常识得以丰富,体验得以增长,察看力得以提升,融入自然的过程可以让孩子找回很多本真的快乐,并能从中掌握珍视自然,保护环境。
养个动物或植物。通过自己喂养小动物、培育植物,可以从整个过程中学习到有关这类动植物的常识,寓教于乐,并了解善待生命、珍视生命。
找点小刺激。在小河边草地上打滚、参加一次“探险”、爬树、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玩丢树枝游戏、用沙子“埋人”、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目前父母对孩子多是过度保护,打扮得干净漂亮,玩具早已离得远远的了原始的棍棒,偶尔摔一跤一大伙人都心疼得不能了,更不要说允许他们玩这类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游戏了。其实这类游戏才更符合孩子无拘无束的本性,能为他们带来的欢乐不是高科技商品所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