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对中美儿童的课外阅读比较之后, 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和一个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六倍。看了这篇 @花样美好 的介绍,相信你会了解这个统计数字蕴含的奥秘。
其实,这与美国小学提供的扎实的阅读教育有关,美国学校特别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增强孩子阅读的兴趣,打造儿童独立阅读的意识。
学会拼读的语感
美国的阅读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学前班主要学字母和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小学一年级从拼读规则phonics学起,学习字母与读音的对应关系,打造起看字读音,听音拼字的能力,拼读学习是阅读的基础,以下二方面的阅读技能是重点:
1 培养音素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
分辨音和音的不同,能将这类音拼在一块念出来。通过和孩子玩押韵接龙的游戏,老师念cake、shake,让学生念一个相同押韵的单字。
2 字母读音的解码(Letter-sound decoding)
见字拼音的能力,老师随意念一个单字,学生要拼读出来。用字母与发音的关系来识读单词,重点在于分解字中的元素,并重新拼合念出字音。
学拼读的过程中, 老师不断强调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为的是让学生了解,句子到底由哪一边念非常重要,第一个字母在左侧,也就是单词的起头, 对一般小朋友来讲,什么字母发什么音,是学习拼字的重点,这方面的训练也不少样化,老师会把发音规律相同的词打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单词只留出开头的元素,其余的被盖住,然后从左往右一点点显示全部单词,每一次往外推,就试着让孩子读出每一个音素,最后拼在一块念出声来。把一组家族字拿出来,让他们去发现这组词的拼写和发音规律。列举拼写一样的二个词,用夸张的音调突出拼读规则,既有趣味,又达到举一反三的成效。
分级阅读的辅助
巩固拼读的规则的同时,用分级阅读的小书来辅助,每周老师的阅读作业, 发的小书会放在密封好的塑料袋里, 每一个人拿回家的小书都不同, 都是合适我们的级别,由于只有读符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才会进步。这类小书没非常复杂的句子,上面的字拼读规则很像,词语的难易程度也控制的很好,从字、词、简单句型过渡到复杂句,按级别升级。
学校有一套评定体系来评估孩子们的阅读水平,班级老师使用 Guided Readers and Writers 指导型阅读分级体系,每本书上标着A-I。 A是最简单的绘本,一页书只有一二个字, I是比较难的绘本。班级老师和每位学生做一对一的阅读能力测验,老师的工作就是不断确认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是进步,女儿一段时间只读G程度的绘本,在读过一阵子之后,老师会拿出H程度的书看她的流利程度,经过如此的阅读练习,学生的进步常见就会非常快。
阅读能力分组
因地制宜是学校教育的最大特征,老师依据学生不一样的阅读能力来分组, 每组分发的阅读材料也不同, 同组的小朋友阅读水平基本相当,每一个孩子阅读与自己程度相符的书,既不感觉吃力,也不感到无趣。譬如女儿一年龄的班上有20几个孩子, 分成若干个小组, 女儿的小组4个孩子,阅读基本上接近或达到2年级水平,所以天天在课堂学习的全部是难一些的读物。
有一次我到学校去做义工,我注意观察了一下, 老师把学生分成三组,根据阅读程度的不同, 轮流给予每组不一样的阅读辅导。女儿在阅读比较强的一组,老师先是让学生自己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什么阅读习惯需要改变,准时纠正,老师还会在学生的发音,拼音,猜音上下工夫,念出书上某个比较难的字,孩子依据她的发音,在书里找出相应的单字来,如此的成效比直接背单个的字强。
阅读能力比较弱的那组,为了孩子集中注意力, 老师让孩子认真察看书上每页的图片, 从中找出人名, 物名, 喜欢的东西等这类非常生活化的东西, 这类都与实质生活有关,拉近了孩子门对阅读的亲近感。反复训练五大元音,举例长短元音, 这类都是拼字的重点,
至于程度介于强与弱中间的小組,阅读时老师问问题,指图片看孩子对图片的反应,看看学生能否找到相对应的字, 还故意把书里某个学习过的容易见到字大声发音, 加大学习的成效。这一组基本拼字已有相当的基础, 需要加大的是字母和发音的关系,所以老师会不断重复长短音和音调, 同时强化尾音基础等等。
上课形式多样
美国老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技巧,对阅读能力的推广可以说是尽心尽力. 小学一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课上主要围绕着四个元素展开,指导阅读,自主阅读,作文和单字训练。大概课堂上老师会读故事书, 童谣韵文给孩子听, 加入一些阅读的方法进去,听的时候无需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上,坐在地毯上非常随便的样子。也大概是学生自己阅读,读过之后学生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复述故事大意。
老师平时里是如何用班级的小图书馆呢?老师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贴有名字标签的书袋, 学生天天把书袋放进书包背回家, 下个星期再背回学校。每周一次老师会带班上学生去学校的大图书馆轮流去挑书,孩子们选喜欢的故事坐在地板上读,没读完或是想再读,可以借回去,目的是培养阅读的习惯,自然而然的累计字词量和提升阅读程度。
革新的念书报告
老师需要一天至少花15-30分钟的时间自由阅读,读什么、读多少,自己决定;读多读少、自行计时;读深读浅,各凭能力. 然后做阅读记录单, 每周与作业一块采集上来。读的书量并非重点, 重点是培养孩子阅读的素质. 除去阅读记录单, 每月还有一份念书报告book report要筹备,作为考察孩子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培养独立考虑的能力。
女儿的第一份阅读报告, 我拿在手里琢磨了半天, 老师既没让写中心思想, 也没让写故事大概,居中她画的一幅画倒是非常显眼,难道这也算是阅读报告吗? 完全没一点严肃的风格。后来她做多了, 才领会到美国的初级念书报告是让孩子用图画来演绎阅读,画画是孩子子想同意的一种方法,用画画作为切入点,让孩子把对故事人物和书的理解融入画中。
最开始的阅读报告非常简单,没固定和统一的格式,一般是写下书名,然后是作者和绘画者的名字,再画出孩子最喜欢的部分, 或画一张和故事有关的画, 或是画出书中主角的样子。这种方法还真是非常人性化,父母无需给孩子太多的帮忙, 只须在旁边指导一下就能了, 防止了孩子遭遇刚开始写阅读报告的挫折感。
之后女儿的阅读报告侧重在不一样的主题上, 从图画语言到文字语言,一步步深入到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比如读一本有关动物的书,写写心中书中的主角是哪种,从动物科普小书中列举学到的几个事实, 还可以在报告的最后,调皮地画一个向上或向下的的大拇指来表面对书的内容是不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