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母亲许诺说,毕业考试平均过90分,就给他买一个游戏机。结果他超越了90分,得到了游戏机。鲁鲁非常羡慕,说自己平均分也90多了,可什么奖励都没得到。
我说,你一个人的能力提升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对学习也更有信心,还考上了好学校,在生活道路上迈出了非常不错的一步,这类,假如拿一部游戏机和你换,你想吗?当然不想!
任何奖励都比不上自己从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
用资金拉拢孩子,是一种胜算非常小的方案。物质勉励是一种很肤浅的勉励机制,它将资金设置为奋斗目的,而这个目的所能提供的动力是很有限的。
且不说目前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从这个意义来讲,任何物质奖励都是可有可无的,一旦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宁肯舍弃。所以,某些看着生效了的物质勉励,事实上只不过巧合,只产生了非常小有哪些用途,真的起用途的还是内在动力,孩子所获得的那个成绩,和奖励没多大关系,有没那个奖励,成绩也会相差无几。
得到一笔钱,这只不过一个短期目的,资金刺激也就只能是一个短期勉励,学习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在这项旷日持久的活动中,资金的刺激会非常快失效,学习又会非常快回到正常状态之中。
学习成绩并不是可以随便提升,再大的悬赏,没能力的支撑,目的也没办法达成。在奖励面前,孩子总是是力不从心,实在达不成,还是只有舍弃。舍弃得多了,不只斗志没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上进心。
一个出色的孩子不是靠资金奖出来的,相反,资金的刺激有时会起反用途。这种刺激比较容易在孩子心目中导致这样的印象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享受,学习本身是没意义的,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这就把整个事情搞颠倒了!
大家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把孩子变成推磨的鬼,但这样一来,他即使获得了钱,其精神的成长,更不是趋向于伟岸。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让孩子真的知道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能从学习本身得到乐趣,学习才是可持续的。学习是如此,工作、生活都是如此,孩子终会长大,终将去面对我们的生活,一个人,假如一直在为其他人的勉励而生活,他一个人的生命也就永远处于桎梏之中,这不是非常可悲吗?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可以用资金勉励。只不过,物质勉励要适合。
我给鲁鲁的勉励,一般就是一个拥抱。即便有物质奖励,也都是些小恩小惠,譬如一块钱两块钱,买个小玩意儿之类,最多就是去什么地方撮一顿或者玩半天,至于比较大的行动,譬如寒暑假外出旅游之类,都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一种常规的活动,是需要有严密计划的。
在这方面,他父亲由于奖励他的机会少,就比我大方,出手工辄就是一百两百,但成效未见得比我的一元两元好。目前的孩子,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他要的并非奖励的那个东西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态度,是大人对他的评价。他父亲的一百两百所代表的评价和我的一元两元是一样的,所以他在我这里不会奢求更多。鲁鲁适应了我的一元两元,这就成了一个基数,一种标准,他以此为坐标,去调整他的预期和行动。普通的考试一元两元,大的考试三元五元,特大的好事,也不过是十元二十元。那次他在市里得了奖,开口要奖励。我说:你说吧,多少?他支吾了半天,大起胆子冒出一句:二十!我还回了他一句:你想把我搞破产啊!当然,这是开玩笑,为了增加和孩子讨价还价的乐趣。
钱真的不是个问题,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假如大家的态度要用非常大的本钱来表达,不只将来将不堪重负,而且也不见得会有好的成效。
其实孩子顾不了那样长远的事,不可能为了一个远大的目的而奋斗,孩子是真的活在当下的。他能做好天天的事,完成天天的具体任务,就很好了。再高的奖励,达不到还是达不到;反之,就算没奖励,天天该如何过还是如何过。
物质上的奖励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管用,学习本身就有乐趣,就有重压,父母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同学的态度,还有自己成长的本能,这所有都会推进他去学习,奖励只是事后给他的一个一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