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20-2021学年上海浦东新区第二教育署初一期中语文模拟试题

   日期:2025-05-21     来源:www.dgwnmy.com    浏览:592    
文章简介:上海浦东新区第二教育署初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试题 一.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10分)请依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

上海浦东新区第二教育署初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试题

一.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10分)请依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6)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杜牧《赤壁》)

(8)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9)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10)_____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11)《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雄浑、奇特漂亮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2分)

2.(2分)下面词汇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肃穆     荒谬     地窑     赤裸裸

B.脏物     健忘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制裁     拂晓     娇揉造作

D.瓦砾     惊骇     恳切     眼花撩乱

3.(2分)下面说法完全正确的()

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他写的《史记》是国内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是河北人,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九三年》等

C.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进步成为一种述功记德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通常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D.《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年轻人时期不同生活历程与体验的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网站收录在这部书中

4.(2分)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三)》一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1、二句通过“盛”与“稀”的对比,写出诗人虽心归田园,却不善农事的情形。

B.3、四句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

C.末尾句中“愿”的内涵是,诗人要根据我们的意愿生活,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D.全诗语言朴素而诗意醇美,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征。

三.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满分14分,每小题7分)

5.(7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哪个与归?

(乙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哪个?庐陵欧阳修也。

(1)甲乙两文的作者同是__________(朝代),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背景有关。

(2)用现代汉语讲解下面句子

微斯人,吾哪个与归?

(3)关于两篇文章中的“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__________

A.甲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

B.乙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洒脱豁达的情怀。

C.甲乙两文都精心构思写出了独一无二的“乐”。

D.甲乙两文的作者最后都达成了“乐”的理想。

6.(7分)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③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注解]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ǐ):猪。 ③以:用来。④截断水杨树枝条。⑤鬻(yù):卖。⑥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内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2)讲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育常有暇拾薪  暇:__________②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嘉:__________

(3)王育是怎么样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28分)

7.(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合花开

①小时候,跟爸爸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一个人开着。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露出嫩黄的蕊。擎起它的根茎仿佛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起来那样高贵,却又那样地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愿挪步。

④爸爸说,这是野百合。由于我喜欢,爸爸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不过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爸爸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去周围的一大片杂草,非常快,一株婷婷玉立的野百合出目前我面前。__________突兀__________。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所有暗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样无助而脆弱。我担忧它那瘦长的根茎,风一吹就会被折断。爸爸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锄头从四周开始挖土,他掏得非常深。我全神贯注地守在旁边,扶着花朵。非常快,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茎,完整地悬空出来。

⑤爸爸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着球茎,把花朵搁在肩膀上。我欢天喜地地跟在爸爸身后。那朵百合花在爸爸的肩头一颤一颤的,正冲我笑嘞。

⑥爸爸把它种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棒将它固定好。经过一番腾挪,野百合好像也累了,有的萎靡不振。我疑惑地问爸爸,它还能活么?爸爸笑笑,说你明早来看它。第二天一块床,我就跑到菜地里。只过了一夜,野百合好像适应了新环境,精神抖擞地立起来。硕大的花瓣上,还有几颗露珠在晨光中闪烁。我的整个暑假,由于它,多了很多憧憬和幻想。天天,我像探望老友,看它在风中摇曳,看蜜蜂在它的花蕊里沾满嫩黄嫩黄的花粉……

⑦9月天气渐渐转凉,野百合也在一阵阵的凉风中渐渐枯萎、凋零。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首次感到了忧伤。爸爸说,大家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棵,爸爸将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季,我天天都要去看看,但,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漂亮的雪花,新年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季来了。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__________。我即刻开心地跑去告诉爸爸,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⑨爸爸让我了解了一朵花是如何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是他给予我的欢乐太多,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的幸福时光。可他又是多么的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一个人远去。让我常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好的事物一直太过匆促、短暂。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大家用尽一生去探寻、捡拾。我常常会忽然忘却自己身在什么地方,满心满眼都是爸爸的影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那倏然间的惊悚,似一个无底的深渊,无论我如何努力,世界的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直至今,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了解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伴随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爸爸也不会再回来。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很多野百合在某个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它是我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时的期望,是当我的生活沉入谷底时,亮着的最后一束光芒……

(1)依据提示填空,健全文本线索。

①百合花:初见百合花→移植成功→①__________→再度成长→又见百合

②“我”的情感变化:②__________→憧憬和幻想→忧伤→③__________→惆怅和怀念

(2)赏析

①第④段“它像童话中迷失方向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目前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儿?

②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3)在“我”成长路上,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8.(15分)

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女孩,年轻、爱笑、胸无心机……有几日,小女孩忽然安静了很多,手里捧着一本书非常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女孩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不少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了解,初入社会的小女孩是为了以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才开始买书、念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如何也笑不起来,有层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念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心所欲,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培养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了解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或“黑”,则是很长时间未来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假如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哪个知小女孩还在不断地从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反到感觉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父母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渐渐叫人无法抗拒,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A)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女孩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父亲的手风琴,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悄无声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由于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了解那个在沙漠中建国的以色列怎么样在全世界面前取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伴随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女孩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类书,不少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于是我也开始网上购物,书到了,我非常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B)__________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愈加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感觉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不过目前看到的风景较以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孩子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女孩迪伦穿行在另一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不是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不是温暖?我的思维在眼前的风景里跃动。左侧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个时候《左侧是天才右侧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去日常很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合念书的环境里,我认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__________那个将我带入念书世界的小女孩﹣﹣目前,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以后肯定是一位合格的妈妈。

(作者:张尚仓,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念书状况的四个变化。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A)处加点的词汇。

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

②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B)处画线句。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叫人心静,叫人回味无穷。

(3)谈谈对第⑩段中画线句“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一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五.作文(共1小题,满分42分,每小题42分)

9.(4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需要作文。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碧海青天,广原大漠;朝露翠林,残阳古道;高楼林立,野村山居;车水马龙,孤云闲鹤……只须有一颗感受美的心,处处都能见到最好看的的风景。

    请结合自己的历程和体验,以“这一道漂亮的风景”为题,创作一篇写景文章。

    需要:(1)结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名字、班名和校名。

2017-2018学年上海浦东新区第二教育署初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与考试试题分析

一.默写(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1.(10分)请依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6)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杜牧《赤壁》)

(8)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9)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10)__________,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11)《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雄浑、奇特漂亮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和理解诗句的能力。解答直接默写时,要结合所给出的诗句,联系自己学会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解答理解性默写时,要熟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原诗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把握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解答开放性默写时,需要多积累一些课内外的诗词名句,并注意总结和比较,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需要诗句必须要记准确,不要背错。

【解答】答案: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长歌怀采薇(重点字:薇)

(3)仍怜故乡水(重点字:怜)

(4)烈士暮年(重点字:暮)

(5)瑟瑟谷中风(重点字:瑟)

(6)病树前头万木春

(7)铜雀春深锁二乔(重点字:锁)

(8)黑云压城城欲摧(重点字:薇)

(9)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字:裳)

(10)经纶世务者(重点字:纶世)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点评】解答此题的重点是在准确学会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不填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二.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2分)

2.(2分)下面词汇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肃穆     荒谬     地窑     赤裸裸

B.脏物     健忘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制裁     拂晓     娇揉造作

D.瓦砾     惊骇     恳切     眼花撩乱

【剖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汇均是日常常见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汇,这类有些是同音错别字,有些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应该注意平常正确练写,特别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有什么区别与书写。

【解答】A.全部正确;

B.有误,“脏物”的“脏”应为“赃”;

C.有误,“娇揉造作”的“娇”应为“矫”;

D.有误,“眼花撩乱”的“撩”应为“缭”。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应该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汇的意思不同字的使用方法。

3.(2分)下面说法完全正确的()

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他写的《史记》是国内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是河北人,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九三年》等

C.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进步成为一种述功记德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通常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D.《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年轻人时期不同生活历程与体验的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都网站收录在这部书中

【剖析】本题要结合文学知识来剖析语句。文学知识包含作家生活的朝代或国籍,字、号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作家的重点作品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评价,作家的创作风格等。

【解答】A.《史记》是国内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九三年》是雨果作品;

C.正确;

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辨析。能准确识记文学知识及重点作品的内容是备考的基本方案,需要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对重点作家及作品要准确学会,并能灵活运用。

4.(2分)下面对《归园田居(其三)》一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A.1、二句通过“盛”与“稀”的对比,写出诗人虽心归田园,却不善农事的情形。

B.3、四句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田间劳动的厌倦之情。

C.末尾句中“愿”的内涵是,诗人要根据我们的意愿生活,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D.全诗语言朴素而诗意醇美,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征。

【剖析】本题考查古诗阅读赏析。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有,诗人不能不早早起来劳初作,直到非常晚才能伴月而归。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乎。诗人感觉可以根据我们的意愿生活,心里就非常满足了。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求得什么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如此极平时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达成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上去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解答】A.准确,通过“盛”与“稀”的对比,草长得茂盛,豆苗却非常稀有,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不善农事,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少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B.有误,“厌倦之情”错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就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吃苦耐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勤勤恳恳,坚韧不拔的精神;

C.准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愿”的内涵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样“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保持存活,如此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D.准确,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通、平平时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

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征。

故选:B。

【点评】怎么样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了解一首诗,第一要知道诗歌产生的年代背景、作家的生平历程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剖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领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非常不错地领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满分14分,每小题7分)

5.(7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哪个与归?

(乙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哪个?庐陵欧阳修也。

(1)甲乙两文的作者同是__________(朝代),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__________背景有关。

(2)用现代汉语讲解下面句子

微斯人,吾哪个与归?

(3)关于两篇文章中的“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__________

A.甲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

B.乙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洒脱豁达的情怀。

C.甲乙两文都精心构思写出了独一无二的“乐”。

D.甲乙两文的作者最后都达成了“乐”的理想。

【剖析】译文:

唉!我过去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可能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何呢?(是因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心;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心。如此来讲在朝廷做官也担心,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心。既然如此,那样他们什么时间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必然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这种人,我同哪个一道呢?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伴随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鸟儿只了解山林中的乐趣,却不了解大家的乐趣。而大家只了解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了解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可以和大伙一块欢乐,醒来可以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哪个?是庐陵的欧阳修。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知识。甲文作者是范仲淹,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乙文作者是欧阳修,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两文均写于作者被贬之时。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必须要先回到语境中,依据语境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考虑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第一要找出重点实词、虚词,查询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办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合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汇:微,没。归,一道。句意为:没这种人,我同哪个一道呢: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与主旨的理解学会。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甲乙两文的作者最后并没达成“乐“的理想。

故选:

答案:

(1)北宋(1分) 作者被贬(贬谪)(1分)

(2)没这种人,我同哪个在一道呢?

(3)D(3分)

【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办法是“增”、“删”、“留”、“补”五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比如,有时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状况;2、删,即对无实在乎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一样的句子使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地方调整过来。文言文中经常见到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此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过来。

6.(7分)王育①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③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④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⑤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⑥,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注解]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②豕(shǐ):猪。 ③以:用来。④截断水杨树枝条。⑤鬻(yù):卖。⑥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国内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2)讲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育常有暇拾薪  暇:__________②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嘉:__________

(3)王育是怎么样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位博通经史的学者的?

【剖析】参考译文:

       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非常贫穷。他作为其他人家的苦工,负责放牧猪羊(牲畜),其地址离学堂非常近。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就采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断水杨树枝条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后来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他的雇主鞭打他。王育筹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个时候郭子敬听闻了这件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块上学。于是王育日渐可以博通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直到太傅的职位。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步伐,第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步伐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句意为:供给他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块上学。依据句意,句子划为:给 其 衣 食/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汇的意思时应该注意文言词汇的特殊使用方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汇都是容易见到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依据语境作出判断。

①句意为: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就采集柴草。暇:空闲;

②句意为:这个时候郭子敬听闻了这件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嘉:赞赏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总结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的需要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有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王育在历程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收获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答案:

(1)给 其 衣 食/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2)暇:空闲;嘉:赞赏

(3)①他请人给他抄书,解决了买书的困难;②他折枝当笔,解决了买笔的困难;③他日夜苦读,奋发学习,最后获得成功。

【点评】文言实词“亡”的使用方法:

wáng

 (1)<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

(2)<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与战败而~者,其实亦百倍。”

(3)<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秦族矣。”

(4)<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二子不协。”

(5)<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可以自止于足,而~其富之涯矣。”

 (1)通“无”。一指“没”,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阻我也。”

[亡命]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28分)

7.(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合花开

①小时候,跟爸爸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一个人开着。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露出嫩黄的蕊。擎起它的根茎仿佛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起来那样高贵,却又那样地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愿挪步。

④爸爸说,这是野百合。由于我喜欢,爸爸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不过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爸爸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去周围的一大片杂草,非常快,一株婷婷玉立的野百合出目前我面前。__________突兀__________。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所有暗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样无助而脆弱。我担忧它那瘦长的根茎,风一吹就会被折断。爸爸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锄头从四周开始挖土,他掏得非常深。我全神贯注地守在旁边,扶着花朵。非常快,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茎,完整地悬空出来。

⑤爸爸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着球茎,把花朵搁在肩膀上。我欢天喜地地跟在爸爸身后。那朵百合花在爸爸的肩头一颤一颤的,正冲我笑嘞。

⑥爸爸把它种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棒将它固定好。经过一番腾挪,野百合好像也累了,有的萎靡不振。我疑惑地问爸爸,它还能活么?爸爸笑笑,说你明早来看它。第二天一块床,我就跑到菜地里。只过了一夜,野百合好像适应了新环境,精神抖擞地立起来。硕大的花瓣上,还有几颗露珠在晨光中闪烁。我的整个暑假,由于它,多了很多憧憬和幻想。天天,我像探望老友,看它在风中摇曳,看蜜蜂在它的花蕊里沾满嫩黄嫩黄的花粉……

⑦9月天气渐渐转凉,野百合也在一阵阵的凉风中渐渐枯萎、凋零。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首次感到了忧伤。爸爸说,大家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棵,爸爸将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季,我天天都要去看看,但,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漂亮的雪花,新年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季来了。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__________。我即刻开心地跑去告诉爸爸,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⑨爸爸让我了解了一朵花是如何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是他给予我的欢乐太多,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的幸福时光。可他又是多么的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一个人远去。让我常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好的事物一直太过匆促、短暂。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大家用尽一生去探寻、捡拾。我常常会忽然忘却自己身在什么地方,满心满眼都是爸爸的影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那倏然间的惊悚,似一个无底的深渊,无论我如何努力,世界的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直至今,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了解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伴随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爸爸也不会再回来。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很多野百合在某个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它是我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时的期望,是当我的生活沉入谷底时,亮着的最后一束光芒……

(1)依据提示填空,健全文本线索。

①百合花:初见百合花→移植成功→①__________→再度成长→又见百合

②“我”的情感变化:②__________→憧憬和幻想→忧伤→③__________→惆怅和怀念

(2)赏析

①第④段“它像童话中迷失方向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目前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儿?

②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3)在“我”成长路上,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剖析】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小时候跟爸爸在山谷移植一株野百合,并成功种植,后来爸爸把它又种成好几棵的事,它让“我”了解了一朵花是如何长成的,也让“我”了解了不少道理。

【解答】(1)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与作者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按题干中已给出的线索及情感提示,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从文中可筛选出词汇作答。初见百合花时,“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愿挪步”“由于我喜欢”;“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首次感到了忧伤”,可以看出是由于百合的“枯萎、凋零”,引发我的“忧伤”之情; 当百合再度成长出来,“我即刻开心地跑去告诉爸爸,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表现我当时的“开心”。

(2)①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字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重点要理解词汇的本义,然后联系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去判断其语境义。句中的“突兀”,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忽然发生,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表现大家看到野百合时的惊喜。

②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剖析句子,先找出它用的修辞办法,再用修辞办法有哪些用途结合句意去剖析。能找出一种修辞办法进行赏析即可得分。细读这句话可知,“茁壮“一词把百合花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百合花苗比作小队伍,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两种修辞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合花的整齐和生机勃勃。也表现了我对百合花的喜欢之情。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总结。作者在文中由花获得的感悟,通常都是以议论或抒情的方法表达出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有:百合花给了“我”不少启示:“爸爸让我了解了一朵花是如何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世间美好的事物一直太过匆促、短暂。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大家用尽一生去探寻、捡拾。”;“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了解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伴随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爸爸也不会再回来”。结合这类句子的理解用我们的话整理出答案。

答案:

(1)示例:①枯萎、凋零    ②喜欢(吸引)    ③开心  (各2分)

(2)①(3分)示例:①“突兀”是“忽然发生,出乎意料之外”,也有“高耸”的意思。②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出于意料之外地出目前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婷婷玉立的身材。③表达了作者看到野百合惊喜意料之外之情。

②(3分)示例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将百合花拟做人,赋予它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生百合的勃勃生机。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示例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②把新生百合的青苗比喻成小队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生        百合整齐,充满生机的样子。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答到1点1分)

(3)百合花给了“我”不少启示:①爸爸让“我”了解一朵花是如何长成,教会“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

②百合花的枯萎、凋零叫人感伤,告诉“我”生命短暂、没的易逝。

③百合花移栽后,到春季长出一溜青苗,让“我”看到蓬勃的期望。

④第三路过花店,看到百合花,“我”会伤感和惆怅,告诉“我”要珍惜亲情,准时行孝,珍惜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酌情给分。)

【点评】赏析修辞办法的表达用途时,答卷格式如下: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有哪些用途+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有哪些用途。

8.(15分)

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女孩,年轻、爱笑、胸无心机……有几日,小女孩忽然安静了很多,手里捧着一本书非常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女孩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不少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了解,初入社会的小女孩是为了以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才开始买书、念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如何也笑不起来,有层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念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心所欲,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培养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了解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或“黑”,则是很长时间未来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假如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哪个知小女孩还在不断地从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反到感觉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父母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渐渐叫人无法抗拒,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A)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女孩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父亲的手风琴,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悄无声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由于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了解那个在沙漠中建国的以色列怎么样在全世界面前取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伴随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女孩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类书,不少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于是我也开始网上购物,书到了,我非常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B)__________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愈加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感觉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不过目前看到的风景较以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孩子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女孩迪伦穿行在另一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不是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不是温暖?我的思维在眼前的风景里跃动。左侧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个时候《左侧是天才右侧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去日常很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合念书的环境里,我认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__________那个将我带入念书世界的小女孩﹣﹣目前,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以后肯定是一位合格的妈妈。

(作者:张尚仓,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念书状况的四个变化。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A)处加点的词汇。

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

②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B)处画线句。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叫人心静,叫人回味无穷。

(3)谈谈对第⑩段中画线句“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一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剖析】这篇文章记述了自己爱上念书的过程:我先是出于礼貌被动地读;接着渐入佳境,无法抗拒;然后主动地、自觉地借书以至买书读;目前我是享受念书,精神得到升华。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态度的梳理。解答此题按事件的进步过程,理清写作思路,从中找出人物在不同阶段对书的不同态度描写的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2)①本题考查词汇的赏析。解答此题重点要结合词汇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汇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成效这两方面原因进行揣摩。

嗅,是“用鼻子分辨气味”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我”想象到了书中初春桦树刚发芽的淡淡清香与葛利高里坐在树下,战马啃吃着青草的场景(1分),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书里的故事让作者无法抗拒,念书时被书中情境深深陶醉的情景(1分)。

②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1分),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我”打开刚刚收到的书本时的情形(1分),表现了“我”收到书时的激动与对书的热爱之情(1分)。    

(3)示例:书为“我”去除去日常很多的虚伪和浮华(1分),“我”更认真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1分)。表达了“我”对书本的热爱与书本对“我”的深刻影响(或“巨大力量”)(2分)。

 (4)示例1、对比(1分)。如把小女孩喜欢念书与我自由、随心所欲阅读形成对比,突出了我不真的喜欢念书的特征(1分),为下文写我在小女孩的影响下,渐渐喜欢念书、以书为伴做了铺垫(2分)。

或:如“我”刚开始不喜欢念书与最后以书为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对念书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书本对“我”的影响之大。

   示例2、设置悬念。文章第①段写小女孩的原因好笑但“我”笑不出来,与“我”一开头便收不住尾,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3、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我”觉得小女孩胸无心机到最后“我”把她当作“我”的“老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愈加完整,同时表现出小女孩对“我”念书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中心。

    示例4、铺垫。文章第⑤段写读完一篇长篇小说后,推荐给朋友而朋友却已看过三遍,我倍感惭愧、自觉肤浅,为下文写“我”静心念书、享受念书作铺垫。

 答案:

 

(1)示例:①出于礼貌被动地读;②渐入佳境,无法抗拒;③主动地、自觉地借书以至买书读(或:念书的心日益沉静); ④享受念书,精神得到升华。

(2)①嗅,是“用鼻子分辨气味”的意思(1分),在这里是指“我”想象到了书中初春桦树刚发芽的淡淡清香与葛利高里坐在树下,战马啃吃着青草的场景(1分),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书里的故事让作者无法抗拒,念书时被书中情境深深陶醉的情景(1分)。

②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1分),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我”打开刚刚收到的书本时的情形(1分),表现了“我”收到书时的激动与对书的热爱之情(1分)。    

(3)示例:书为“我”去除去日常很多的虚伪和浮华(1分),“我”更认真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1分)。表达了“我”对书本的热爱与书本对“我”的深刻影响(或“巨大力量”)(2分)。

 (4)示例1、对比(1分)。如把小女孩喜欢念书与我自由、随心所欲阅读形成对比,突出了我不真的喜欢念书的特征(1分),为下文写我在小女孩的影响下,渐渐喜欢念书、以书为伴做了铺垫(2分)。

或:如“我”刚开始不喜欢念书与最后以书为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对念书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书本对“我”的影响之大。

   示例2、设置悬念。文章第①段写小女孩的原因好笑但“我”笑不出来,与“我”一开头便收不住尾,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3、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我”觉得小女孩胸无心机到最后“我”把她当作“我”的“老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愈加完整,同时表现出小女孩对“我”念书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中心。

    示例4、铺垫。文章第⑤段写读完一篇长篇小说后,推荐给朋友而朋友却已看过三遍,我倍感惭愧、自觉肤浅,为下文写“我”静心念书、享受念书作铺垫。

【点评】剖析某个加点词汇的表达成效。答卷办法:①知道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字能为中心服务。②学会答卷方法:把握词句子表达成效的答卷办法:

1、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征+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生活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反问加大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办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用途(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五.作文(共1小题,满分42分,每小题42分)

9.(4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需要作文。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碧海青天,广原大漠;朝露翠林,残阳古道;高楼林立,野村山居;车水马龙,孤云闲鹤……只须有一颗感受美的心,处处都能见到最好看的的风景。

    请结合自己的历程和体验,以“这一道漂亮的风景”为题,创作一篇写景文章。

    需要:(1)结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名字、班名和校名。

【剖析】【审题立意】题目中的“风景”无论是在眼中还是在心中,都要美好、优雅、感人,是值得赞美的人和事物;或是一种值得倾诉的情愫,比如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高尚的涵养,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大爱的胸襟,等等。“一道”这一数目词也应该注意,它给出了数目上的限制,假如你的文章只不过罗列没内在联系的几道风景线,又没把这几道风景线收拢并归于一道的升华文字,那你就会进入偏题的误区。

【构思指导】构思角度大体有三种:以实为主,由实而虚;以虚为主,逐步深化;虚实结合,相得益彰。比如你写游黄山,只写黄山四奇,那就非常可能流于一般化了;但假如你有关黄山旅游区清洗工是美容师方面的感悟,能将自然美与心灵美揉合在一块写,那文章就容易进入灵魂,亮出新意。假如你写虚实结合的散文,散开时人与事不止一个,那你需要形散神聚,收口时需要归结到体现主题升华的一点。

【文体选择】在体裁上,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解答】【例文】

这一道漂亮的风景

 

        妈妈下岗了。那天,我回到家,屋子非常暗。妈妈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发呆。

“妈,舒不舒服?”我放手书包,想去倒开水。妈妈拉住我,让我坐在她身边:“你…以后想上大学吗?”“什么呀?”我感到惊讶,“想呀,你不是说以后角逐激烈吗?”妈妈勉强地笑了笑,说道:“妈就盼你有出息。”

       又是一个周末,我早早回到家,却发现家一个人也没。我便问旁边剥豆的邻居大妈:“大妈,看到我妈了吗?她不是不上班了呀!”大妈一脸疑惑:“你不了解?你妈下岗后托我替她在菜场里找了份临时工,就在拐角…”我不等大妈说完,就早飞奔出去,穿过弄堂,越过菜场,到拐角处,我怔住了…

       妈妈穿着一身破旧不堪的工作服,正弯着腰洗鱼,血污的手麻利地干着,额前一绺干枯而又焦黄的头发随风飘拂。忽然,妈妈微微咳嗽起来,伛偻着身子,好一会儿,妈妈才直起腰,捶捶胸,敲敲背,所有我都了解了。我和妈妈的目光相遇,她尴尬地笑了,而我却流出了眼泪。

       我走近妈妈身边,爱抚着那双冰凉而又粗糙的手说:“妈,别干了,我…不想再上学了!”妈妈吃了一惊,嗫嚅着,想怎么说,但终究什么也没说。她陪我离开柜台,喃喃地说:“妈虽然辛苦些,但总比闲在家好得多…母亲再苦再累,也得供你上学…”夕阳照在她那布满皱纹的瘦瘦的脸上,我这才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干枯而焦黄的头发中增添了缕缕银丝!我真想扑到他的怀里大哭一场。母亲直了腰说:“早点回家做功课吧。”然后拎着铅桶向冰箱走去。她把鱼放进桶中,然后倒在柜上。她个子不高,自然十分费力,她踮起脚,努力抬高桶,仍没成功,她搬来一个木箱垫在脚下,身体向左倾,借用右膝盖才把铅桶拎起。我想帮她一把,她却说:“不要你帮,手都弄脏了。”我禁不住妈妈的督促,只得往回走。

       西下的太阳照在街道和菜场上,金光灿烂。在弄堂口,我转过身去,看着妈妈,我的眼前第三呈现出一道漂亮的风景:妈妈穿着工作服,拎着铅桶把鱼倒在柜台上,踮起脚,踮起脚…

      大家常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假如说这世上还有一道最好看的的风景线,那不是别的,就是母爱!

【点评】这篇作文,作者可以紧紧抓住妈妈的一个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的确是一道漂亮的风景,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在具体刻画这个动作的同时,考生又辅之以语言和外貌的描写,从而使一个下岗妈妈的形象变得愈加前凸后翘,愈加充实。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